发布时间:2022-04-27 15:44 阅读:1297 来源:互联网
母乳是婴儿成长最自然、最安全、最完整的天然食物,它含有婴儿成长所需的所有营养和抗体,母乳喂养也是上天赐予每一位母亲的自然本能。母乳喂养不仅经济、方便、省时、卫生,也对妈妈和宝宝的健康有着不少好处。记者从市卫健委了解到,2019年,我市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为94.76%,纯母乳喂养率为81.85%。
母乳喂养虽然是世界上最自然的行为之一,但新手妈妈们在坚持母乳喂养的道路上,往往会遇到很多小疑问,比如多久喂一次宝宝比较合适?怎么判断宝宝到底吃饱没?奶水不足怎么办等等。很多新手妈妈都会说:“我知道母乳喂养好,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做才会更好?”
那么,如何科学进行母乳喂养呢?对此记者采访了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产科护士长李海霞。
李海霞告诉记者,6个月以内婴儿采用纯母乳喂养,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母乳喂养可持续至婴儿2岁及2岁以上。
为了保证母乳量充足,产妇在分娩后应及早开奶,研究资料表明,宝宝的吸吮刺激越早,越能促进乳汁分泌。即使母乳尚未分泌,哺喂几次后,母亲也可分泌出乳汁,一般要求在分娩后半小时内就开始第1次哺喂。
同时,需要按需哺乳,乳汁的生成要通过经常吸吮刺激,刚开始时乳汁还不丰富,而母乳又很容易消化,所以宝宝很快就会饥饿。宝宝大约每2—3小时就有哺乳要求,在24小时内需哺乳8—10次或更多。随着乳汁生成的逐渐增加,间隔的时间可变为3—4小时。虽然很费事,但也应根据宝宝的需要来逐渐调整出规律的时间。如果产后前几天乳汁分泌较少,妈妈也不要停止让孩子吸吮,更不要给孩子使用橡皮奶头和奶瓶,因为橡皮奶头可使宝宝产生乳头错觉而不愿再用力吸吮母乳,进而使母乳越来越少。最重要的是,妈妈们不能失去信心,只要坚持让宝宝吸吮,乳汁的分泌会越来越多的,关键是坚持。
哺乳期的妈妈们还应当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有些产妇本来奶量充足,但因某些原因(生气或伤心等)导致奶量明显减少甚至停止泌乳。精神状态和情绪可影响体内某些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泌乳。因此,产后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保证足够的睡眠,让心情舒畅、心胸开阔。
那么,怎样判断宝宝是否吃饱了?
李海霞告诉记者,可观察婴儿的吸吮动作,婴儿慢而深地吸吮,产妇看见或听到宝宝吞咽的动作或声音,则表明他吃到了奶。观察婴儿的体重增长,新生儿出生后7-10天内体重应恢复至出生体重,此后体重持续增加,满月时增长600克及以上。还可通过观察婴儿排尿、排便次数及颜色来判断,婴儿出生后每天排胎便数次,3-4天后大便颜色应从墨绿色逐渐变为棕色或黄色。母亲“下奶”后,婴儿每日排尿6次以上,尿色淡且味道轻,这些都说明婴儿摄入了足够的母乳。在哺乳过程中,婴儿自己放开乳房,表情满足且有睡意,则表明乳汁充足。同时,哺乳期妈妈要注意乳房感觉,喂哺前乳房饱满,喂哺后变软,说明婴儿吃到了母乳。如果喂哺过程中乳房一直充盈饱满,说明婴儿吸吮无效。
产妇泌乳不足怎么办?
消除或减少精神因素的影响 首先,控制剖宫产率和会阴切开率,因为伤口疼痛会影响产妇喂养的信心和姿势,以致在生产后的第一时间婴儿觅乳本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日后哺乳困难;其次,加强产后指导,教会产妇采用正确的哺乳方法及抱婴姿势,并提高产妇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的认识,稳定情绪,使其心情舒畅;第三,对于担心母乳喂养会影响体形美的那些产妇,医护人员应及时纠正她们的错误想法,向产妇及家属解释,妇女怀孕后,不管是否采取母乳喂养,乳房都会有所改变,而母乳喂养不但不会影响母亲的体型,还能促进母亲产后身体恢复,有利于减轻体重,因此担心母乳喂养影响体形是一种误解。并根据产妇恢复情况,指导产妇做产后康复操、乳房保健操,以满足产妇的心理需求。
加强母乳喂养知识宣传教育,通过孕妇学校普及母乳喂养知识,使孕妇普遍树立母乳喂养意识;病区护士重点帮助产妇及其家属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宣教内容不仅包括母乳喂养的优点及喂养的具体姿势,而且还着重指导并帮助产妇及时做到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哺乳。护士应以真诚的态度、精湛的技术,密切护患关系,获得产妇及家属的信任,这样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感情的沟通,有利于产妇和家属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快熟练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在产妇进入母婴同室病房后应首先评估产妇对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
产妇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护士应了解产妇心理活动,帮助产妇建立母乳喂养的自信心,并向产妇讲解清楚,产后头几天,虽然奶量少,但少量初乳完全能满足新生儿需要,要坚持母乳喂养,而且让婴儿多吸吮,以刺激建立射乳反射。指导正确的哺喂方法;如调适产妇体位,身体放松,侧卧位或坐位时,在产妇背部及抱婴的手臂下垫适当高度的软垫或布类,脚下垫一张高度适合的凳子,减少产妇的支撑力,减轻疲劳、紧张感。并与其家属多沟通,尤其是丈夫要为产妇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不能有性别歧视思想,让产妇减轻心理负担,保持精神愉快。
(责任编辑: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