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隆重举行国家卫健委“星火计划”药物性肝病规范化诊疗项目--呼伦贝尔站,此次会议由我院消化内科路欣主任主持,特邀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林爱清教授解读《药物性肝损伤指南2023版》。
大会上,林爱清教授以药物性肝损伤为主题,从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四个方面,全面解读了国内外相关指南诊治要点,为临床药物性肝损伤的诊疗提供了重要临床思路。同时,由我院消化内科及肿瘤内科3名医生进行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汇报,并由我院消化内科、血液科、肿瘤内科、心胸乳腺外科、风湿免疫科、中蒙医科、全科医学及呼伦贝尔市第四医院、呼伦贝尔市第三医院、海拉尔区医院消化内科多名专家主持病例讨论,让大家更深入了解了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理及诊疗原则。
在医疗领域,药物是治疗各类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其中药物性肝损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以及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升,深入了解药物性肝损伤的相关知识,对于保障患者的肝脏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性肝损伤指的是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相关研究表明,目前已知有超过1100种药物可在不同程度上引起肝损伤,这充分显示了药物性肝损伤问题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有资料显示在所有住院肝病患者中,大约每10个肝病患者中就有1个以上患者出现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病已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但由于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辅助检查手段,药物性肝病仍为排除性诊断,存在诊断困难、治疗复杂等问题。 药物性肝损伤病因 目前已知全球有一千多种上市药物具有潜在肝毒性,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激素类药物等。当这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大量进入肝脏,无法全部被清除时,可直接或通过代谢异常、免疫损伤、炎症应答及遗传因素等,对肝脏造成损伤。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使命在肩,更需砥砺前行”。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期待为呼伦贝尔地区消化科建设以及肝病诊疗事业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贡献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