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大学呼伦贝尔临床医学院

科研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 科研工作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在全区科技大会上荣获多个奖项
发布时间:2019-08-09 15:06 阅读:1989 来源:互联网

  7月25日上午,全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呼和浩特市隆重召开,大会表彰2015-2018年度为自治区科技创新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出席会议并讲话,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等领导出席会议并为获奖代表颁奖。2015-2018年,医院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成为获奖数量和质量双高的地市级医院。我院梁秀文副院长作为2018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主持人接受颁奖。




  近年来,我院坚持“科技兴院”的发展战略,加大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医院秉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理念,始终把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作为医院的重点工作,医院的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有效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2015-2018年科研成绩显著,我院杜彦李教授“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磁共振波谱成像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研究应用”课题组获2016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重型颅脑损伤即格拉斯哥评分在8分以下的颅脑损伤,是引起人类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规CT和MRI可以从影像学显示明确出血灶、弥漫性脑肿胀等来判断损伤程度,但是有很多微小出血点甚至近脑干区以及脑干区的损伤被忽略掉,因此及时、准确的评估其损伤程度及预后对疾病的救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院杜彦李教授课题团队采用综合临床因素以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检查联合应用来研究重型颅脑损伤预后预测,对脑外伤后脑白质纤维束的观察及对脑组织代谢变化特点的分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的预测指标,并建立了昏迷时间预测模型,为临床判定预后提供客观依据。可以对重型TBI患者损伤部位、程度、昏迷时间以及预后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该项技术已多次在自治区神经外科专科会议上向全区介绍与推广,推动了我区神经外科诊疗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杜彦李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神经外科团队,致力于科学研究,已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呼伦贝尔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呼伦贝尔市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我院梁秀文教授“布鲁氏菌病蒙西医结合与传统抗菌治疗效果对比的临床研究”课题组获2018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梁秀文教授“呼伦贝尔市牧区四旗高血压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课题组获2015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我院布病团队自2011年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以来,梁秀文教授每年组织开展布病流行病学调查,为农牧民进行健康体检及布病筛查,足记遍布呼伦贝尔的牧区、农区、城区,流调病例8000余例。及早发现布病并进行系统治疗,防治布病慢性化,明显的减少了致残率和致死率。不断探索有效的布病诊疗方法,开展了蒙西医结合治疗布病,蒙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选择了现代医学和传统民族医学的优势结合,是在西医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蒙医的杀粘虫(抗炎),调和机体(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相结合,为临床治疗布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和疾病经济负担,为布病的治疗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多年来梁秀文教授的布病团队致力于布病的基础研究及疫苗的研发,已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2项,呼伦贝尔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呼伦贝尔市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医学科研成果的较高荣誉,我院4年内连续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科研成果丰硕。4年的自治区科技奖励公报,我们看到了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的喜人成就,也见证了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勇攀高峰的奋斗身姿。未来医院将进一步加大科学基础研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促进医教研协同发展,全面提升科研质量和水平,为健康呼伦贝尔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为呼伦贝尔卫生事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