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7 16:43 阅读:1322 来源:互联网
一、盆底肌在女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盆底肌,即盆底肌肉,是指封闭骨盆底的肌肉群
这一肌肉群犹如一张“吊网”,尿道、膀胱、阴道、子宫、直肠等脏器被这张“网”紧紧吊住,从而维持正常位置以便行使其功能。除此之外,还参与了控制排尿排便、维持阴道的紧缩度,增加性快感等多项生理活动。
二、女性盆底功能障碍
与男性通常60岁后才会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相比,女性的盆底功能减退较男性整整提前了20年,这主要是因为在女性的一生中,盆底肌肉受重压和创伤的机会较多,如妊娠、分娩、难产、肥胖、慢性咳嗽、盆腔肿瘤、子宫和阴道手术等等,都会造成盆底肌肉、筋膜过度伸展及神经损伤,部分肌纤维受压或断裂导致肌纤维弹性下降,张力减退,肌纤维功能暂停或消失,从而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一旦这张“网”弹性变差,“吊力”不足,便会导致“网”内的器官无法维持在正常位置,从而出现相应功能障碍,如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脏器脱垂等,也会导致夫妻性生活不和谐,性生活满意度降低等。
在女性进入更年期时,随着整个身体生理功能的下降,上述现象会更加严重。压力性尿失禁是女性的常见病,在中老年妇女中,患病率更是接近50%。
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早期干预及治疗的黄金时段
虽然盆底疾病不像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病人的生活与人际交往,在折磨患者身体的同时,也会使其产生自卑与情绪沮丧、食欲下降、性欲减退等心理障碍,给患者带来身心的双重痛苦。
在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非常重视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问题,并已经普及了盆底肌肉的家庭锻炼和生物反馈电刺激训练治疗从而大大减少了盆腔器官脱垂、阴道松弛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产后监测、评估盆底肌肉损伤程度,并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是预防、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首选方法,产后42天是盆底肌恢复的黄金期,产后半年内是盆底肌恢复的最佳时间。同时,建议30岁以上已婚女性应每年进行一次盆底功能评估,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早发现、早干预。
四、剖宫产是否可以避免盆底损伤
妊娠时,多种因素可导致盆底支持结构损伤和支撑功能减弱:
1.妊娠的妇女腰部向前突出, 腹部向前鼓起并向下突出, 使重力轴线向前移,这使得腹腔压力和盆腔脏器的重力指向盆底肌肉;
2.在妊娠期逐渐增的大子宫对盆底形成的慢性牵拉损伤;
3.妊娠期孕激素水平的变化,影响结缔组织胶原代谢改变,削弱盆底支持结构的支撑功能;
所以无论采取何种分娩方式,妊娠对女性盆底肌肉的损害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盆底肌肉组织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疲劳度的损伤程度及产后腹部肌肉与盆底肌肉收缩不协调性,剖宫产与顺产比较无明显差异。”
五、哪些人需要盆底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
1.产后妇女:无论是剖宫产还是顺产,产后42天都应进行盆底功能评估,并通过盆底康复恢复受损的盆底。
2.30岁以上已婚、已育女性均需进行盆底功能评估。
3.计划妊娠者,尤其计划第二次妊娠的经产妇,预防或减少妊娠期或产后盆底疾病的发生。
4.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的波动,导致盆底的功能状态发生改变,可通过盆底康复改善盆底功能。
5.各种尿失禁患者: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打喷嚏、咳嗽、跳绳、爬楼梯、快步走漏尿等)、急迫性尿失禁(尿频、尿急、尿失禁、夜尿次数多、听到流水声想小便等)、混合性尿失禁。
6.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尿频、尿急,伴或不伴尿失禁。
7.尿潴留患者:产后、盆腔术后尿潴留。
8.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轻、中度盆腔器官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脱垂等)。
9.排便障碍患者:便秘或粪失禁。
10.盆腔痛患者:慢性盆腔痛、产后盆腔痛、腰腹坠胀酸痛、腰背痛等。
11.阴道松弛或痉挛者。
12.性功能障碍患者:性欲低下、性唤起障碍、性高潮缺失、性交痛等。
六、盆底康复目的
1. 防止盆腔脏器脱垂加重
2. 减轻尿失禁
3. 促进血液循环
4. 增加盆底肌肉的强度、耐力和支持力
5. 缓解肌肉异常的高张力、恢复肌肉弹性
6. 增强神经反射能力
我院理疗科新开展的盆底功能评估与康复治疗,采用加拿大莱博瑞Laborie盆底功能评估及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系统,通过内置电极,对盆底功能状态进行评估,并采用不同频率、不同能量的电刺激对功能障碍的盆底肌进行治疗,从而唤醒神经及肌纤维的本体感受器、增强神经的反应能力;通过生物反馈训练,可增强盆底神经肌肉的运动功能,增加盆底肌肉的肌力和弹性,使盆底功能恢复正常。
(责任编辑:高健)